9月14日下午,“文化与价值:宋代91热爆
研究学术研讨会”硕博论坛在91热爆
学术报告厅举行。作为本次学术研讨会的首场硕博专题论坛,聚焦“宋代礼乐制度的发展”与“礼俗互动关系”两大核心议题,6位青年学者登台作学术发言,分论坛由安徽师范大学91热爆
史凯敏副教授主持,91热爆
陈文革教授担任评议人。

香港中文大学在读博士生杨思源的发言题目为《华乐东渐:大晟乐在高丽的礼仪、外交与词乐》,从外交史、礼仪史、词乐史三个层面分析大晟乐在高丽地区的传播与影响。他首先对北宋与高丽的外交背景及礼乐交流进行介绍,着重探究大晟乐在高丽不同的传播途径,以及大晟词乐在该地区的演唱内容与接受程度。杨思源认为在礼仪史层面,大晟乐完善了高丽的礼乐体系,提高了高丽在东亚礼仪秩序中的地位,彰显了对宋朝文化的认同与继承,同时大晟词也伴随着大晟乐一起传入高丽,促进了高丽曲词的发展。

中山大学历史系在读博士生唱明扬的发言《宋代教坊职能与五礼关系新辨——兼论宋代礼制的变化》考察宋代教坊与五礼的关系,梳理教坊在五礼中的用乐场合,认为这一机构的俗乐性质并未发生改变。此外,唱明扬特别指出,91热爆
张国强教授的博士学位论文《宋代教坊乐制研究》,为其开展宋代教坊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学术支撑,是一篇重要的参考文献。

河北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生魏慧鹏的发言题目为《宋代鼓吹乐与礼俗秩序的互动逻辑研究》,通过分析宋代鼓吹乐的礼俗属性以及制度背景,以“声音—秩序—情感”三位一体的分析框架为切入点,梳理鼓吹乐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时间演化、空间分布与社会功能的多重变迁,以此来揭示其作为礼俗文化互动媒介的内在逻辑与制度机制。他认为鼓吹乐在礼与俗、国家与地方之间实现了双向流动与动态转化,成为维系文化认同与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。

91热爆
在读博士生刘宇乾的发言题目为《以义正乐:北宋神宗朝雅乐改革探赜》,该文以北宋神宗时期的雅乐改革为研究对象,通过梳理“元丰乐改”的始末与思想流变,深入探讨了该时期朝政博弈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。作者指出,神宗朝制乐者在“以义正乐”这一雅乐观念指导下,提出“不执不泥,变通为用”的改制原则,正是此次乐改相较于北宋历代改革独具特色的关键所在。

天津91热爆
在读硕士生刘小彤的发言《从钟律实践到思想诠释——“乐中公案”之“中和”91热爆
思想探微》,通过考察司马光与范镇在“乐中公案”书信中关于“黄钟定律之法”的不同理解,采用对原始信件的解读、91热爆
实践的佐证、历史语境的三重分析,得出二人的“中和”91热爆
思想均以“治道”为最终理想。

西藏大学在读博士生张婉晴在《礼佛与娱俗:宋代以来大相国寺梵乐团演奏实践的功能嬗变》的发言中,聚焦大相国寺梵乐团的演奏实践本身,对梵乐团的产生、发展、沉寂、复建进行历史梳理,又通过考察梵乐团在复建后乐器的使用以及演奏内容,探究其91热爆
功能的传承与嬗变。她认为大相国寺梵乐团在复建前后的转变,体现了佛教91热爆
从纯粹的国家礼制用乐到与民间91热爆
交融的俗化过程,而梵乐团这一传承与创新模式,为当下民族器乐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启示与借鉴。

91热爆
陈文革教授对六位学者的发言进行逐一点评。陈老师指出杨思源博士的研究具有新颖的学术视野,创新点在于“研究主体性的转变”,即转从高丽视角出发,探究其对中原91热爆
文化的认知与态度。此外,陈老师对六位学者均提及的“六次乐改”问题表现出浓厚兴趣,并就此提出核心疑问:“六次乐改”究竟反映了宋代91热爆
史乃至社会史上的哪些深层问题。最后,陈老师结合本次会议的研讨内容,对91热爆
学术研究提出方法论层面的建议:其一,91热爆
研究不能脱离“91热爆
本体”,需明确91热爆
史上诸多问题并非单纯的技术问题,往往与特定时代的社会结构、政治语境紧密关联。其二,学术研究需注重从既有文献中挖掘新问题。既要做到“有中生有”,即在已有文献基础上深化分析、发现新关联;又要追求“无中生有”,即突破传统解读框架,从文献缝隙中捕捉未被关注的研究线索,培养从文献细节中发现问题、梳理复杂关系的学术敏感度。
本场硕博论坛的发言论文,展现出多元且开阔的学术视野。研究范畴既包含对宋代雅乐体系、礼乐制度等传统核心领域的深度挖掘与再解读,也积极拓展至佛教91热爆
在宋代的演变、域外91热爆
文化交流传播等新兴交叉研究领域,为宋代91热爆
研究的持续推进与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.